详细显示

地理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意义深远

点击数:18097  发布时间:2011/12/12 0:00:00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地理信息技术已在国土、交通、城市管理、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统计、国防等政府部门得到应用,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陈金亮:主要是深度和广度不够,仅以农业为例。第一,农村土地确权到户有待有关部门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农地确权到户,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和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靠人工实地测绘每户农户拥有承包经营权的每一个地块的位置和界址的工作量十分巨大,若再有权属争议,测绘工作还需反复,工作量还会成倍增加,因此完成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投入大量测绘专业人员,而且耗时长久。这是造成我国目前农地确权到户推进缓慢的重要原因。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成像为完成此项工作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的技术手段。首先,对确权区域进行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成像,为确权提供直观、全局的地域图;然后,由镇召集各村,根据地上标志物,讨论划定各村的地块界线,将土地确权到村;遵循同样的方式,依次由村将土地确权到组,由组将土地确权到户。

  第二,实施有针对性的农业补贴有待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补贴的方式是“补地”而不是“补粮”,即不是根据粮食作物的实际播种面积发放农业补贴;无论土地是否种粮,现行农业补贴按第二轮土地承包计税面积发放。在此方式下,一方面,在确定农业税计税面积时并未计入的村集体耕地,以及土地整理、复耕形成的新增可耕地,即使种粮也得不到补贴;另一方面,即使一些承包地荒芜、没有种粮,承包农户仍可得到补贴。出现这种“该补的没有补、不该补的却补了”的情况,有悖于政府发放农业补贴鼓励农民种粮的政策初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政府已意识到改变农业补贴方式的必要性,但由于难以准确掌握粮食播种面积,而依靠由各级政府层层统计上报的传统做法又难以杜绝一些地方夸大粮食播种面积的舞弊行为,将农业补贴按第二轮土地承包计税面积发放给承包人实际上是中央政府不得不做出的一种选择。

  借助卫星遥感监测,中央政府可以准确掌握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将其与包含土地权属及其流转信息的地理信息结合起来,能够根据粮食作物的实际播种面积将农业补贴直接发放到实际种粮人手中,从而增强农业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大大提高其政策效力。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认为,今后要最大限度地开放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要在保证国家秘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向企业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支持,鼓励企业利用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进行增值开发,开展地理信息产品的应用和服务,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和大众应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